中型仓库货架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是保障其结构稳定、延长使用寿命、避免安全事故的关键,需结合货架结构特点和使用场景,从定期检查、清洁防护、规范操作等方面入手,具体方法如下:

一、定期检查:及时发现结构隐患
1. 每日快速检查(作业前)
外观检查:观察货架立柱是否倾斜、横梁是否弯曲、层板是否变形,重点查看货物堆放是否均匀(避免单侧超载)、层板上是否有突出的尖锐物品(防止划伤货架表面)。
连接部件检查:快速查看横梁与立柱的挂钩 / 插销是否卡紧(无松动、脱落),层板与横梁的搭接是否稳固(无错位、悬空)。
安全附件检查:确认挡板、背网、防撞护脚等配件是否完好(如挡板无断裂,背网无撕裂,护脚无严重变形)。
2. 每周重点检查
结构稳定性:用水平仪测量立柱垂直度(偏差应≤1/1000,即 3 米高立柱倾斜不超过 3mm),若发现倾斜,需立即停止使用并排查原因(如地面沉降、单侧超载)。
连接件紧固性:对螺栓连接的部位(如重型横梁与立柱的固定螺栓)进行逐一检查,用扳手加固松动的螺栓(扭矩符合厂家规定,通常 30-50N・m)。
承重部件磨损:检查横梁挂钩与立柱调节孔的接触部位是否有磨损(如挂钩变形、调节孔边缘凹陷),层板加强筋是否断裂,发现磨损严重需及时更换。
3. 每月全面检查
整体结构:检查货架是否有整体晃动(推摇立柱,无明显位移),立柱底部与地面的固定螺栓是否松动(膨胀螺栓需完全嵌入地面,无外露松动)。
表面损伤:查看货架表面涂层是否脱落、生锈(重点是立柱底部、横梁连接处等易受潮部位),记录锈蚀面积和深度(超过涂层厚度 1/2 需处理)。
通道与空间:确认货架之间的通道宽度是否符合规范(人工通道≥0.8m,叉车通道≥2.5m),无货物或杂物占用通道,避免作业时碰撞货架。
二、清洁与防护:减少环境对货架的损害
日常清洁
每周用干抹布或吸尘器清理货架表面的灰尘、杂物(尤其是层板角落、横梁与立柱连接处),避免灰尘堆积导致腐蚀。
若货架沾染油污、水渍(如仓库漏水、货物泄漏),需及时用中性清洁剂(如肥皂水)擦拭,再用干布擦干,禁止使用强酸强碱清洁剂(会腐蚀表面涂层)。
雨季或潮湿环境中,每月对货架底部、角落进行除湿处理(可放置干燥剂),防止钢材锈蚀。
锈蚀处理
发现局部涂层脱落、生锈时,先用砂纸打磨锈蚀部位至露出金属本色,再涂刷防锈漆(与原涂层颜色一致),干燥后可再涂一层防护漆增强耐用性。
若立柱底部因地面返潮生锈,可在底部加装防潮垫(如橡胶垫),并定期检查地面排水是否通畅(避免积水浸泡货架)。
环境控制
仓库内保持通风良好(湿度控制在 40%-60%),避免长期高湿环境加速货架锈蚀;
远离热源(如暖气、蒸汽管道),高温会导致货架涂层老化加速,金属强度下降;
若存放腐蚀性货物(如化工原料),需在货架与货物之间加垫防腐蚀隔板(如塑料板),并增加检查频率(每周 2-3 次)。
三、规范操作:避免人为损坏
货物堆放规范
严格按照货架额定承重堆放货物,每层货物重量不超过标识承重(可在立柱上粘贴承重标签,如 “每层限载 300kg”),禁止超载或集中堆放(如将重物堆在层板边缘)。
货物高度不超过层板上沿 5cm,避免叉车存取时碰撞上层横梁;箱装货物需整齐码放,边缘不超出层板(防止掉落砸伤货架或人员)。
不同类型货物分开存放(如重型货物放下层,轻型放上层),避免货架重心偏移导致倾斜。
作业设备使用规范
叉车、地牛等设备作业时,需与货架保持至少 30cm 距离,操作人员需缓慢行驶,避免碰撞立柱、横梁(可在货架通道两侧加装防撞护柱,材质为橡胶或钢管,高度≥80cm)。
人工存取货物时,禁止攀爬货架或踩踏层板(层板承重为静态承重,动态踩踏可能导致断裂),使用登高梯时需放置平稳,不倚靠货架借力。
禁止违规改造
不得私自切割、焊接货架部件(如截断立柱、加长横梁),如需调整层高或改装,需联系厂家专业人员操作,确保结构受力符合设计标准。
不随意拆卸安全附件(如背网、挡板),若因货物尺寸需要临时拆除,作业后需立即恢复,防止货物倾倒。
四、应急处理:出现问题及时止损
若发现货架立柱严重倾斜(偏差>1/1000)、横梁断裂或层板塌陷,需立即设置警示标识(如 “禁止使用” 警示牌),停止该区域作业,疏散周围人员。
联系货架厂家或专业维修人员评估损坏程度,小范围损坏(如单个横梁变形)可更换配件;大范围结构损坏(如立柱弯曲)需整体报废,避免继续使用导致坍塌。
记录每次故障原因(如超载、碰撞、材质老化等),针对性改进管理措施(如加强操作人员培训、增加承重检查频率)。
五、维护记录:建立档案追溯
建议建立《货架维护保养记录表》,详细记录每次检查时间、检查内容、发现的问题及处理结果(如 “2024.5.10 检查发现 A 区 3 号货架右侧立柱倾斜 2mm,已调整货物分布,重新测量垂直度达标”)。
记录需存档至少 3 年,便于追溯货架使用状态,为后续维护或更换提供依据;
每年对维护记录进行汇总分析,统计常见问题(如碰撞损坏、锈蚀),优化维护重点。